肩扛镜头,载动生命的震颤:赵雪宁谈电影《喜欢高兴爱》中的呼吸式摄影
2025-07-08 13:56:4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提名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单元的《喜欢高兴爱》,以大胆的肩扛摄影美学重构了女性情感叙事。影片跟随“恋爱脑”女孩孟倩在爱情漩涡中的沉浮,镜头如影随形,将悸动、阵痛与觉醒转化为具象的视觉诗篇。我们特邀摄影指导赵雪宁——这位曾以《乔治娅》中儿童视角影像哲学惊艳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的创作者,揭秘镜头背后的情感力学。

一、选择肩扛:让摄影机成为“情感的共生体”

为何为一部女性题材电影选择肩扛式摄影?这种“晃动”的镜头如何承载情感?

赵雪宁:孟倩的故事充满原始的生命力——她为爱痴狂、受难、蜕变,传统稳定构图无法传递这种灼热感。我们让镜头成为她心跳的放大器:当她奔向爱情时,画面如赤足奔跑般微颤;当她蜷缩哭泣时,镜头贴近捕捉泪珠坠落的慢镜,折射出破碎的世界。

这种“呼吸感”是对男性凝视的叛逆。以往女性角色常被框定在精致构图中,而肩扛的原始动态拒绝规训——它像孟倩的第二层皮肤,在情欲戏中随喘息起伏,在争吵场景里因眩晕而倾斜。“惟有细节能破除性别鸿沟。”我们让镜头成为细节的捕手:指甲陷入掌心的褶皱、发丝黏在泪痕上的弧度……这些未被修饰的“不完美”,恰是女性最真实的生命印记。

二、技术赋魅:失控中的精确

肩扛拍摄如何应对演员即兴表演?尤其女主有多场爆发式表演。

赵雪宁:我们拥抱“失控美学”。剧本中孟倩撞见恋人背叛的戏原是静态对峙,但演员即兴表演,摄影师立刻放弃预设走位,镜头如受惊般后撤三步,又在瞬间猛推至她颤抖的瞳孔。“肩扛的缺陷恰是诗性的来源——它让机械有了脉搏。”

三、空间寓言:地域景观与心理镜像

影片背景设定在北方海港城市,肩扛镜头如何参与地域叙事?

赵雪宁:我们让环境成为情感的喻体。北方冬日的萧瑟——枯枝、铁轨、褪色广告牌——被肩扛镜头赋予呼吸的韵律:

追逐戏:孟倩奔跑于老街巷,镜头如醉汉般跌撞,砖墙纹理在晃动中融化成流动的油画,隐喻旧秩序的瓦解;

亲密戏:在出租屋内,镜头环绕情侣旋转,窗外的斜阳透过窗棂将身体切割成明暗碎片,情欲与窒息感共生;

觉醒时刻:她伫立港口的身影,摄影机随浪涌节奏轻摆,海平面在晃动中倾斜——那是她与世界重归平衡的仪式。

导演刻意模糊时代符号,肩扛的“未完成感”恰好消解了时间锚点。这不是某个年代的故事,而是所有青春爱欲的寓言。

四、性别视角:从“观看”到“共颤”

作为男性摄影指导,您如何细腻地处理女性题材的镜头设计?

赵雪宁:关键在于将生理体验转化为镜头语言。男性团队常将女性情欲拍成观赏性景观,而我们用肩扛创造“共颤”。

镜头模拟人物生理的顿挫感,焦点在冷汗密布的额头与身体间虚实切换;

导演的创作思路也至关重要。他要求镜头“不审判孟倩的痴狂”,因此我们放弃俯拍上帝视角,始终与她平视甚至仰视——哪怕她歇斯底里,镜头仍郑重凝视其尊严。

五、暗房哲思:数字时代的肉身宣言

数字技术、AI普及的今天,肩扛式摄影是否会成为“过时的浪漫”?

赵雪宁:数字创造“神的完美轨迹”,肩扛“坚守人的温度”。AI能生成精确的泪滴,但无法再造泪水流淌时,摄影机随抽泣微颤的那0.3秒延迟——那延迟里,有我们生而为人的证据。

《喜欢高兴爱》的影像如一封写在皮肤上的情书。当观众抱怨“镜头晃动”时,或许正揭示我们已习惯用滤镜抚平生命的毛边。而肩扛摄影,是还给世界一份粗粝的真诚。

本届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单元评委会特别提及:“《喜欢高兴爱》以影像的原始悸动,重铸爱情片的血肉之躯。”当放映厅灯光亮起,有观众抚摸自己震颤的胸口——那里残留着镜头传递的心跳。或许正如赵雪宁所说:“肩扛是电影人对生命最谦卑的鞠躬:我愿以肉身作轨,引你走入他人灵魂深处。”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